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13. 日治時期的台灣新詩(4):林修二、李張瑞

講題:日治時期的台灣新詩(4):林修二、李張瑞
講師:呂興昌
日期:2013.05.14

前言

今天非常開心邀請到日治時期的台灣詩人李張瑞的家人來跟我們一起上課,課程開始呂老師先為大家介紹了到場的貴賓之後,也為大家講述了詩人李張瑞當年的事蹟及受難的過程。

今天介紹的二位詩人,都是日治時期較具超現實主義色彩的詩人,呂老師為大家簡單地說明,193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實際上是十分入世而關懷社會的,藉由今天介紹的詩作同學們可以稍作體會,當時的詩人們是如何在詩作中透過鮮明的色彩、香味去營造出一種氛圍,讓讀者透過這個氛圍去體會詩人想到表達出的韻味。



一、林修二(1914~1944)
〈出航〉 1936 原文日文.陳千武華譯
金屬性的銅鑼聲,幾次響透港埠的天空
旅人的臉頰開了
蒼白寥愁的花,過海消逝於黑暗的土人街 (按:土人即早年對原住民的稱謂)
拖著無數彩色紙條的雨,像蝴蝶群
翩翩飛散的紙條,高揮著被淚水潤濕透了的手帕
驪歌 小提琴的哭泣成為大排長龍
華麗且寂寞地穿過空間融入波浪裡去
那街上的燈影 那夜的那個夢---------
水手感覺遠方的潮味 血管裡流進激烈的潮水
在忘卻海裡漂流的老酒味和女人色香--------
船長凝視的藍海白鷗飛翔著
紙條雨下降在金字塔型的斗笠映著浮油的彩色波浪
飛越紅磚屋頂的那邊
擴散了的遙遠鄉愁啊
靜穆的山影上夕暉如玫瑰那麼紅

〈出帆〉 1936 原文日文.陳千武華譯 呂興昌台譯
Khin-khin khiang-khiang 的銅鑼聲,幾仔擺響遍港都的天頂
出外人的嘴phóe 開出
白蒼蒼稀微憂愁的花蕊,過海消失佇烏暗的原住民的街仔
拖著算袂清的彩色紙條仔的雨,像一群蝶仔
飛過來飛過去飛散的紙條,珠淚tâm-lok-lok 的手巾仔高高佇咧挩
離別的歌 violin 的啼哭排甲躼躼長
麗斗又擱寂寞,thàng 過空中溶入去海湧裡

彼个街仔的燈影 彼暝的彼個夢---------
行船人感覺著遠方的潮味 血管裡流入激烈的潮湧
袂記得海裡漂流的老酒味佮女性的色香--------
船長金金相青色海面白色Camome 箍咧飛
紙條雨降落佇金字塔的瓜笠仔,對照出浮油的彩色海湧
飛過紅瓦厝頂的彼爿
Hùn 大散開的遙遠的鄉愁啊
安靜莊嚴的山影頂面西照日親像玫瑰hiah-nih仔紅


〈雪──獻給遠方的水蔭萍兄〉1936.02 原文日文.陳千武華譯
白色玻璃窗之外
白雪在下降
玻璃溫室村裡
裂開的棉絮在飛舞
遠方山崗上
白色落葉正散布
凍結了的仙鶴噴泉雪下墜
下墜了的雪之上有的也是
下墜的雪
天使播撒了白薔薇
那樣白的思想喲
為了反映色彩
點亮紫色燈心吧
白帽子
白鞋子
路口霜凍的郵筒紅了


〈雪──獻給遠方的水蔭萍兄〉1936.02 原文日文.陳千武華譯 呂興昌台譯
白色玻璃窗仔外面
白雪拄咧落
玻璃溫室村裡
裂開的棉chioh 咧颺颺飛
遠遠的山崙仔頂
白色的落葉咧散布
結冰的仙鶴噴泉雪咧墜落
墜落的雪頂面嘛是猶擱有
墜落的雪
天使掖開白薔薇
Hiah-nih 白的思想啊
為著反映色彩
點𤏸茄仔色的燈芯吧
白帽仔
白鞋仔
路頭霜凍的批筒已經紅






二、李張瑞(1911~1952)

李張瑞(1911-1952),筆名利野蒼,籍貫台南關廟庄,為「風車詩社」重要詩人。關廟公學校畢業,後全家隨在糖廠工作的父親居住於車路墘糖廠(今仁德糖廠)。後赴日留學,日本農業大學肄業。返台後,接觸諸多西洋文學作品,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在斯旺家那邊」(山內義雄譯) 、哥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等,爾後長年任職於嘉南大圳水利會。戰後國民黨白色恐怖時代氛圍中,因省工委斗六地區工委會林內案被捕,家屬未獲判決書之下,遭受槍決。

他是風車詩社的代表者之一,其詩富有鄉土氣息、同情弱者。作品發表於《台南新報》、《台灣新文學》、《台灣新聞》等報刊雜誌。作品風格如「風車詩社」夥伴楊熾昌,呈現多角度發展,其詩富有鄉土氣息、同情弱者。除了曾寫過濃郁的象徵以及抒情味作品之外,李張瑞的詩語言具有陽剛美,後來有些詩也成功地把台灣風土融入其中,如〈虎頭埤〉一詩「從村子裡十三歲就被賣出去的女孩子/有一天被遊客逼來一起泛舟 便不知不覺地/流淚而脂粉褪落 被男人們竊笑//百合花盛開的時候 用面巾掩著臉/戴斗笠的女孩子 要陶醉芳香的閒暇也沒有/(未完)」,以知性的詩想,表達對弱勢女性的同情。


〈黃昏〉1935 原文日文.陳千武華譯
漸漸從海那邊襲來的
薄暮 開始建設夜
爭先駛進港內的
戎克船
把張開的帆
響著「吱吱吱」的聲音
想早點休息
在岸上等的是
海上生活的他們的眷屬
向沉落的太陽微笑著
來迎接家人
「喂 強兒---------」
四十左右的男人從船上下來
就伸出經過流浪鍛鍊過的
健壯的雙手
集中父親的愛
跳去接女人抱著的孩子

〈黃昏〉 1935 原文日文.陳千武華譯 呂興昌台譯
漸漸對海彼爿侵來的
欲暗仔 開始起造暝
拚頭陣駛入港內的
戎克船
將展開的帆
「吱吱」陳的聲音
想欲較早來休睏
佇岸頂咧等的是
海上生活的怹的厝內大細
向沉落去的日頭吻吻仔笑
來迎接親人
「喂 阿強吓啊---------」
上卌的查甫人對船頂落來
伸出經過流浪鍛鍊的
勇壯的雙手
集中做老父的愛
跳去接婦人人抱咧的囡仔
微微仔吹的海風

微微吹來的潮風
向家屬的頭上
告訴平安度過的一天
悄悄地流逝了
向一家口的頭殻頂
說出平安過了一工
又擱恬恬仔流失矣



〈虎頭埤〉 1935 日文原作.陳千武華譯
射在雜草叢生的防波堤上的陽光
無從發洩的無聊 就是虎頭埤的夢啊

非本意要反逆虎頭山傳說的太公望們啊
無空閒卻空閒出來的散步者
肩上扛著鐵鍬經過那邊的姑娘們的謎呢?

水流之間偶而聽到爭水吵架而雨仍不下
農夫們想不出辦法集體去看水位在下降

從村子裡十三歲就被賣出去的女孩子
有一天被遊客逼來一起泛舟 便不知不覺地
流淚而脂粉褪落 被男人們竊笑

百合花盛開的時候 用面巾掩著臉
戴斗笠的女孩子 要陶醉芳香的閒暇也沒有
卻被都市反覆無常的娘子們亂摘而散


〈虎頭埤〉1935 日文原作.陳千武華譯 呂興昌台譯
射惦雜草了了的駁岸頂的日頭光
無tè 發洩的無聊 就是虎頭埤的夢啦

原本無欲反逆虎頭山傳說的hiah-ê 太公望啊
講無閒煞有閒出來散步的人
肩胛頭夯槊仔經過hia 的查囡仔的謎呢?

水流聲中有當時仔聽著爭水怨家雨猶原無落
做穡人想無變步做伙去看水位咧降低

十三歲就對庄裡hŏng 賣出去的查囡仔
有一工乎遊客逼來做伙划booh-tooh 就不知不覺
目屎流胭脂水粉落 乎查甫人偷笑

鼓吹花大開的時陣 用面巾來掩面
戴瓜笠仔的查囡仔 想要醉一下芳味的閒工都無
煞乎都市反起反倒的姑娘仔烏白挽亂使擲



1. 虎頭碑/新化大目降武安宮主祀神祇為武安尊王(大使―張巡 王爺、貳使―許遠 大元帥、叁使―南霽雲 元帥。
2. 太公望即姜子牙,此用「太公望們」比喻那些釣魚的人們


〈輓歌〉 1936.03.05 日文原作.陳千武華譯
今天的陽光普照在昨天的窗
冬天把院子裏的花草搬到哪兒去?
硼酸的味道和永恆被遺忘的藥瓶
而這些有什麼用……
日夜震顫了房間空氣的咳聲已絕……鳥姿被吸
入空虛的一角……
已沒有人接受的信封一張放入郵箱裏
即是從沒有的重量的聲音

〈輓歌」 1936.03.05 日文原作.陳千武華譯 呂興昌台譯
今仔日的日頭光照佇昨方的窗仔
寒人將深井的花草徙去叨位?

硼酸的味佮永遠hŏng 袂記得的藥矸仔
Ah che 有什麼路用……

暝日震動房間空氣的歁咳嗽絕響……鳥仔的形影被吸入空虛的角落……
已經無人收件的批囊一張擲入去批筒
就是無重無量的聲音


按:這首詩的第一段先是從人生中時間的光景如常落筆,而季節卻改變了花草的容顏,講人生的不變與無常;接下來用不復作用的藥瓶和消毒水的味道,暗喻病人已經死亡,最後一段從聲音和形影旳消失暗喻生命的消亡,最後筆鋒一轉到不知病人死訊的生者,仍然投擲著寫著千言萬言書信,對亡者來說卻已失去了重量。這是一首沈重的作品,呂老師勉勵我們須能培養閱讀這類作品的能力,因為唯有藉由閱讀悲傷的文學作品,才能養成日後面對無常人生中疾厄的能力。


補充資料
1. 風車詩社:日治時期提倡超現實主義的文學社團。1933年(昭和8年)10月於臺南,由楊熾昌(筆名水蔭萍)主導成立,發行同人雜誌《風車》(《Le Moulin》)。
詩人楊熾昌1932年自日返臺後兼職《臺南新報》文藝欄編輯工作,網羅臺籍青年李張瑞(筆名利野倉)、林永修(筆名林修二)、張良典(筆名丘英二)以及日籍青年戶田房子、岸麗子、島元鐵平等6人,組織文學團體「風車詩社」。《風車》第1輯出刊後,日人島元鐵平因批評《風車》的內容而加入,一齊推動為藝術而藝術的前衛現代主義文學風潮。對於風車取名之緣由,楊熾昌指出有3:
1)-因他時常前往臺南七股、北門等鹽分地帶,對於當地風車的景象,頗為嚮往;
2)-受法國名劇場「風車」之影響;
3)-認為臺灣詩壇已經無路可走,需要吹進新空氣、建立新氣象。

風車同人當中楊熾昌與佐藤博對於「超現實主義」體會不同;李張瑞與楊逵在文學創新與階級意識的論辯回盪中,引出「文學大眾化」的討論;李張瑞因為堅持知性精神而與黑木謳子論爭「感傷主義」。
原本作品風格以知性的抒情為主調的風車同人,如楊熾昌發表了〈貝殼的睡床〉、〈少女和貝雷帽〉、〈古弦祭〉,曾被郭水潭戲稱為附庸風雅、戀愛至上的「薔薇詩人」;但在時代的要求下,他也走向知性的批判,因此楊熾昌寫下散文詩〈尼姑〉、〈茉莉花〉、〈無花果〉等3首;李張瑞也發表〈虎頭埤〉、〈傳統〉、〈這個家〉等詩,對於封建保守的傳統社會提出控訴。

《風車》內容包含詩、小說、隨筆等,每輯發行75本。風車同人寫作風格殊異,楊熾昌以知性精神營造臺灣本土超現實意象,且擅於描繪女性形貌;李張瑞的詩作受法國詩人考克多(Jean Cocteau)及梵樂希(Paul Valéry)的影響,以輕快節奏,開發實驗各種詩型;林修二嗜好捕捉追憶情緒,運用象徵主義的手法,表現心靈感覺;張良典的散文詩,受荻原朔太郎作品影響,帶有強烈感傷的鄉愁情緒。
由於風車詩社人數不多,刊物發行冊數少,流通量受限,因此勢單力薄;同時殖民地處境中更需批判的寫實作品,以至於風車詩社的現代主義風潮難以帶動較大的文學浪潮,僅能以自身的存在,提供日治時期臺灣文壇另一類文學思考。不過其積極性的意義,誠如呂興昌所言:此一文學風潮突顯了臺灣詩史除了來自中國座標的啟發,更大部分源自世界性的前衛藝術,風車詩社同人以知性精神,透過超現實主義、意象派、立體派等前衛藝術技法的實驗作品,擴大、深化了臺灣新詩的美學經驗。(資料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2. 超現實主義(法語:Surréalisme)是在法國開始的藝術潮流,源於達達主義,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其理論背景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帕格森的直覺主義,超現實主義強調直覺和下意識,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



延伸閱讀
1. 旅笠道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0NITAaNjGI

2. 新化大目降武安宮
http://tw.myblog.yahoo.com/3g-5c/article?mid=-2&prev=4695&l=f&fid=32

3. 台灣童謠「人插花、伊插草、 人抱嬰、伊抱狗、 人用行、伊用走、 人坐轎、伊坐糞斗、 人睏紅眠床、伊睏屎壆仔口。」 http://tinyurl.com/cf9ga6r